ENG

城院新闻

最新动态
城院新闻 首页 > 城院新闻 > 正文
赵运林:实施“六大工程” 应对湖南水危机
时间:2013-10-23   来源:湖南日报   点击数:

(本网讯)如何解决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区域性、季节性缺水严重?如何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严重情况?近日,《湖南日报》理论版头条刊发了我校党委书记赵运林针对如何解决“湖南水危机”撰写的理论文章。文章分析了当前湖南水危机的现状,明确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六大措施:实施蓄洪补枯工程、实施建坝储水工程、实施扩建内湖工程、实施水源保护工程、实施环境治理工程、实施科学管理工程。

全文如下:

《湖南日报》10月7日理论版

实施六大工程应对湖南水危机

赵运林

湖南拥有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,水资源丰富,但近年来湖南水资源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: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区域性、季节性缺水严重,长时间缺水旱灾加重;水污染严重,如洞庭湖劣于Ⅲ类水水质标准的次数达到91.1%,其中超Ⅴ类高达66.7%,已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;全民节水意识不强,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;水利设施建设滞后,污水处理水平不高等。水危机已成为当前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。笔者通过大量调研和论证认为,应对湖南水危机,就是要遵循水资源科学配置、水污染标本兼治和节约用水等原则,重点实施六大工程

实施蓄洪补枯工程。蓄洪补枯是充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举措。一是建议国家对长江实施蓄洪补枯,构建和谐的江湖关系。长江蓄洪补枯将有力改善洞庭湖水资源状况。二是建议对我省境内的水利设施实施蓄洪补枯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。事实表明,对东江水库实施蓄洪补枯,有效解决了湘江水运和长株潭供水问题。此外,蓄洪补枯可大大增加抗旱水资源,提高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和人畜饮水安全。建议在省内各市(州)增建1个大型水库,各县()增建12个中小型水库(可增加蓄水200010000万立方米),并号召各乡村修建骨干水塘、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,做到储水于乡村、用水于乡亲。

实施建坝储水工程。洞庭湖是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腹地经济区。洞庭湖建坝储水工程是解决洞庭湖水资源减少、水体污染、生物多样性降低以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必由之路。分析研究表明,单独在城陵矶建一级高坝抬高水位,对防洪和湿地保护以及候鸟等栖息地的影响很大。建议洞庭湖实施三级储水,除在上游入口处的松滋口建进水闸以增加入湖水量(约1000亿立方米)之外,还可在东洞庭的城陵矶、南洞庭的青山、西洞庭的南嘴等三处建低坝储水。经初步估算,洞庭湖三级建坝工程既可增加储水100亿立方米以上,又可增加水电发电50100亿千瓦/时,还可优化航运系统,使洞庭湖成为全国通江达海的水陆转运中心。

实施扩建内湖工程。洞庭湖扩建内湖储水,是实现内湖移民、加修提防、扩大湖面、增加储水的重要举措,是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基础。目前,洞庭湖内湖面积只有136万亩,约占堤垸内总面积的9.2%,较1954年,面积减少了60%。专家论证意见表明:按照洞庭湖区需保留15%左右的内湖面积来考虑,其堤垸内储水量可达1520亿立方米。扩建内湖,既可增加抗旱水源,为粮食生产提供保障,又可修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,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。

实施水源保护工程。从水源地生态保护出发,治理和解决水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。一要实施矿区生态修复与排水净化、水资源生态调蓄利用、水源地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功能修复等工程。二要加强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。森林是绿色的天然水库,据测定,一亩森林能蓄水20吨,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100万立方米的水库。我们要根据湖南的地理结构和一湖四水特点,建设不同类型的森林水源涵养林,建立(森)林-(水)库系统。

实施环境治理工程。治水先治污。我们要实行雨污分流,采用人工湿地等系统处理污水;要针对主要流域遭受点源、面源污染的特点,尤其是抓住湘江重金属污染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契机,加快改造沿江不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产业;全面启动水专项治理工作,重点从湖泊、河流、城市水环境、饮用水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。通过综合治理,实现主要河道污染物总量控制,使资水、沅水、澧水等水域达到地面水质Ⅱ类标准,湘江和洞庭湖达到地面水质Ⅲ类标准。

实施科学管理工程。一是科学规划与配置水资源,按照以水定结构,以水定规模,以水定发展的思路,合理布局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。二是增强全民节水保水意识,加强宣传教育,推广节水技术,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。三是建立合理的水权分配和市场交易管理模式,实行阶梯水价制度,通过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和减少污水排放。四是建立流域统一管理机构,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。五是建立水务信息化管理体系,对全省各水系的水量和水质实行有效监测、控制、管理与预警。六是严格执行《水法》、《洞庭湖保护条例》、《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》等法规,使水资源管理真正步入法制化轨道。

   (作者系江南官方网站党委书记、教授)

学院地址:湖南省益阳市迎宾东路518号   

湘ICP备05005365号(备案管理系统)

江南官方网站版权所有©2019